2011年4月16日星期六

有感而发……

布谷的blog看到的Steve Jobs的发言,挺有启发的:


不过我的这篇《有感而发》,并不是针对他发言的内容,而是觉得,其实每个人,包括无数平凡的人,他们都会有自己一些感言,一些处世的哲学,但是大部份的人,就算ta大声说出来,其他人最多就是礼貌性地回应一下。但是其实回想一下,ta所说的,也许也和Steve Jobs的同样有道理,同样有启发性,唯一不一样的就是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只是地球上平凡的一个,而Steve Jobs是Steve Jobs!

由此延伸,就不难说明,为什么摄影坛上,有些人对别人的作品作出评论的时候,总会被人质疑:你自己的作品呢?有胆把你的作品拿出来show一下,如果你拍不出好作品,凭什么评论别人的……

这时候,马上就会有另一群人跳出来:为什么没作品就不让人评论啦,难道我没作品,就没有提出自己想法的权利了吗……

我以前是支持后一群人的:拍咱拍得不好,难道看还不会看吗?但想想看,你又不是Steve Jobs,不是成功人士,凭什么大家要听你说呢,你有什么证据证明你的想法是对的呢?Steve Jobs本身的成功,令他无须被质疑,令他的言论更容易被人接受,更有说服力……

我想我还是应该少说点,除非我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我是对的。其实有时候明知道自己说的可能会被不屑一顾,但是我总觉得,对于新手,有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我更愿意大声地指出来,因为当我自己是新手的时候,我总是如此的盲目,如此沾沾自喜,完全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如果没有明眼人指出来,我还在云里雾里。我很谢谢那些挑出我毛病的人,虽然有时候我并不完全认同他们的观点,但是我很感激,起码我知道,别人是这么样看的,起码我能看到另外一个我以前不能看到的世界。

很可惜,现在坛子里,只有一片赞扬声,而且这些赞扬声言不及义,一言堂: “赞!”“好!”":)" 毫无营养。

我想,以后,在某个时刻,我还是会跳出来,说些可能大家认为很蠢的意见,但是我还是希望,我的蠢意见,起码能inspire到其他人的好意见、good idea,这就算我对所有帮助过我的人的回报了。

说了半天,好像Steve Jobs的发言对我的人生还是没能改变过来!lol

2011年4月2日星期六

愚人节快乐!!!(2011)

最早知道愚人节并且真的过愚人节,是在初中的时候,还记得某一天,我们最喜欢的英语老师,神气黯然地走进教室,拿着他的passport说:“今天是我教你们的最后一堂课,明天我就要去英国进修了……” 全班同学鸦雀无声,心在流血:这么好的英语老师,又幽默,又帅气,发音又准,怎么就要走了呢……

反正我是很伤心的,老师看大家这么难过,忽然又很高兴地说:“Happy April Fools' Day!” 哈哈!!这是我过过最棒的愚人节!我们喜欢的英语老师不走哦!!好玩的还在后头,老师刚要开始上课,发现录音带忘带了,于是返回办公室拿。我们班上一个出名的调皮鬼,就跑上去,把老师的录音机音量调高(现在想起来,真的太傻了,调高干什么啊,受罪的还不是我们自己,应该调到没声,让老师以为录音机坏了!!)。后来老师拿着录音带回来了,大家都等着看好戏,但是可能我们太嫩了,老师发现气氛不对,于是看了一下录音机,马上就发现蹊跷了。不过我们那天真的过得很开心。

第二年的愚人节,我们学会了戏弄老师。先是非常有书生气质的数学老师遭殃:我们在老师的粉笔盒里盘着一条塑胶蛇,用粉笔刷压着。老师上课要板书的时候,刚把粉笔刷拿出来,要拿粉笔的时候,塑料蛇就飞出来,老师吓坏了,把蛇死死地踩在脚下,我们全班笑到气岔。老师只是吓坏了,但是没有生气。

下一堂是英文课,我们因为升级了,英语老师换成了级长,一个连英文发音都不正确的女老师,极其死板,我们都不喜欢她。想起去年的愚人节,调皮捣蛋的我们决定戏弄一下老师。于是我们虚掩的教室门,门上放着粉刷。老师推门而进,粉笔刷檫着老赵的头皮掉到了地上。我们笑S了,我坐在第一排,笑到趴在桌子上,还一边捶着桌面,实在太搞了。可是这次我们全都遭殃了。老赵气急败坏,把我们训了整整一堂课,要我们供出是谁干的。我们当然不会这么没义气,不过这一堂课算是泡汤了。那个愚人节sucks,其实应该说老赵sucks!!

大家别意味我们都是坏学生,其实我们学校是广东省的重点中学,平日大家都是乖学生,不过就是调皮捣蛋的心思一到愚人节就发挥出来了。

已经很久没过愚人节了。今年3月31日的时候,看到一片Google《穿越搜索》的文章,觉得Google很可爱。
Google 2011年 中国版的 《穿越搜索》

后来到了4月1日,发现Google在gmail的toolbar上有个新的link: Gmail Motion Beta。于是click了进去看。一开始觉得idea很好,但是到后来,看video, 越看越不靠谱,忽然想起,这可能是Google的prank,越想越觉得是,好玩极了,于是后来去click 它try out的link,以便证实一下。果然是!太喜欢Google了。

Gmail Motion

下面还有一些好玩的links,和大家分享一下:
科学松鼠会的《明天,回归正统愚人节》

Google 2010年全球的pranks

Google 2009年全球的pranks

Google 2008年全球的pranks

更多的Google hoaxes

(完)

2011年3月27日星期日

又要联邦大选了……

今年(2011年)5月又要联邦大选了,虽然我极其不喜欢Stephen Harper, 但是比起又要花一大笔公帑,却让Harper政府成为多数政府,我还是可以忍受到他下台为止的。

我去CBC News VoteCompass,测试了一下我的观点和哪个政党的政治理念比较close,没想到竟然是Liberal。我对Michael Ignatieff一点都不了解,看起来他比他的前任迪安要好一点,但是我还是觉得他的政治魅力比较差。

大家都去VoteCompass试试,起码对自己的政治理念也有点了解。

下面是我的:

2011年3月18日星期五

推荐一首很不错的歌

知道黄明志是70告诉我的,知道有这么一个人非常不招马来西亚政府喜欢,知道这么一个人喜欢唱粗口歌。我其实一直不欣赏这点,但是我明白有时候你太愤怒了,就有想骂人的冲动。

一直都有subscribe他的网页,他有一首新歌,我觉得很认同,歌曲旋律也非常好,推荐一把!

原帖在这里:http://namewee.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html



我不愿意做物质人!

2011年3月15日星期二

请大家为日本捐款

其实我是痛恨日本侵华的(当然还有侵略亚洲其他国家),还有强行霸占钓鱼岛!

但是,基于人道主义立场,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放下仇恨,为受苦受难的人民尽自己的一份绵力。

我和70都觉得redcross是个值得信赖的机构,大家去那里捐款吧:
http://www.redcross.ca/article.asp?id=38380&tid=001
当然还有税务优惠!

2011年3月14日星期一

ZT 为什么我不担心日本的核电站 ZT

原帖来自科学松树会的为什么我不担心日本的核电站
原作:Josef Oehmen
V2EX译者:Livid

非常好的一篇科普文章,解释了很多心中的疑问:

(但是我还是反对安省建立更多的核反应堆来发电!安省有这么多安全的能源,为什么偏偏要大费周章地弄核能发电!!变态!!)

***********************************************************************************************


我在这里写下这些文字,是为了让大家对在日本发生的事情——核反应堆的安全问题,感到放心。事态确实严重,但是已经在控制范围内。这篇东西很长!但是你读完之后,你会比世界上任何记者都明白核反应堆究竟是怎么回事。
核泄漏确实已经发生,但是在将来不会有任何显著的泄露。
“显著泄露”大概会是个什么程度?打个比方说,可能比你乘坐一趟长途飞行,或是喝下一杯产自本身具有高程度自然辐射地区的啤酒,所受到的辐射要多一些。
我读了自从地震发生以来的所有新闻报道。可以说几乎没有一篇是准确或是无误的(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地震发生之后在日本的通讯问题)。关于“没有一篇是无误的” 我并不是指那些带有反核立场的采访,毕竟这在现在也挺常见的。我指的是其中大量的关于物理和自然规律的错误,及大量对于事实的错误解读——可能是因为写稿子的人本身并不了解核反应堆是如何建造和运营的。我读过一篇来自 CNN 的三页长度的报道,每一个段落都至少包含一个错误。
接下来我们会告诉大家一些关于核反应堆的基本原理,然后解释目前正在发生的是什么。
福岛核电站的反应堆属于“沸水反应堆”(Boiling Water Reactors),缩写 BWR。沸水反应堆和我们平时用的蒸汽压力锅类似。核燃料对水进行加热,水沸腾后汽化,然后蒸汽驱动汽轮机产生电流,然后蒸汽冷却后再次回到液态,然后再把这些水送回核燃料处进行加热。蒸汽压力锅内的温度通常大约是 250 摄氏度。
上文提到的核燃料就是氧化铀。氧化铀是一种熔点在 3000 摄氏度的陶瓷体。燃料被制作成小圆柱(想像一下就像乐高积木尺寸的小圆柱)。这些小圆柱被放入一个用锆锡合金(熔点 2200 摄氏度)制成的长桶,然后密封起来。这就是一个燃料棒(fuel rod)。然后这些燃料棒被放到一起组合为一个更大的单元,然后这些燃料单元被放入反应堆内。所有的这些,就是一个核反应堆核心(core)的内容。
锆锡合金外壳是第一层护罩,用来将具有放射性的核燃料与世隔绝。
然后核心被放入“压力容器”中,也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蒸汽压力锅的比喻。压力容器是第二层护罩。这是一个坚固结识的大锅,设计用于容纳一个温度可能达到数百摄氏度的核心。在核心降温措施恢复前,压力容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一个核反应堆的所有的这些“硬件”——压力容器,各种管道,泵,冷却水,然后被封装到第三层护罩中。第三层护罩是一个完全密封的,用最坚固的钢和混凝土制成的非常厚的球体。第三层护罩的设计,建造和测试只是为了一个目的:当核心完全熔融时,将其包裹在其中。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在压力容器(第二层护罩)的下方,铸造了一个非常巨大厚实的混凝土大碗,这一切都在第三层护罩的内部。这样的设计就像是为了“抓住核心”。如果核心熔融,压力容器爆裂(并且也最终融化的话),这个大碗就可以装下融化了的燃料及其他一切。这个大碗设计成让融化的燃料能够向四周铺开,从而实现散热。
在第三层护罩的周围包裹的是反应堆厂房。反应堆厂房是一个将各种风吹雨打挡住的外壳。(这也是在爆炸中被毁坏的部分,我们稍后再说)

福岛第一核电站一号机确实是通用电气的Mark I型沸水堆。新闻里露出钢筋的部分是最外部的厂房,里面的安全壳应该没事。——@铁公鸡zq

核反应的一些基本原理

铀燃料通过核分裂产生热量。大的铀原子分裂成更小的原子,这样就产生热量及中子(构成原子的一种粒子)。当中子撞击另外一个铀原子时,就触发分裂,产生更多的中子并一直继续下去。这就是核裂变的链式反应。
而现在的情况时,当一堆燃料棒凑在一起时就会很快导致过热,然后在 45 分钟后就会导致燃料棒融化。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在核反应堆内的燃料棒是绝对不可能导致像原子弹那样的核爆炸的。制造一颗原子弹实际上是相当困难的(不信你们可以去问问伊朗)。当年切尔诺贝利的情况是,爆炸是由于大量的压力积攒,氢气爆炸然后摧毁了所有的护罩,然后将大量的融化的核心挥洒到了外界(就像一颗 “脏弹”)。这样的情况为什么在日本没有发生,及为什么不会发生,请继续看下面。
为了控制链式反应的发生,反应堆操作员会用到“控制棒”。控制棒可以吸收中子,从而瞬间停止链式反应。一个核反应堆是这样设计的:当一切正常运转时,所有的控制棒是不会用到的。冷却水会在核心产生热量的同时带走热量(并转化为蒸汽和电力),并且在常规的 250 摄氏度的运转温度下还有许多余地。
而挑战在于将控制棒插入并停止链式反应后,核心依然在产生热量。虽然铀元素的链式反应已经停止,但是在铀元素的核裂变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比如铯和碘同位素,这些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会最终衰变为更小的原子,然后失去放射性。在这些元素的衰变过程中,也会产生热量。因为它们不会再从铀元素中产生(在控制棒插入之后铀元素就停止衰变了),所以它们的数量会越来越少,然后在衰变结束的过程中,大约几天时间内,核心就会最终冷却下来。
目前让人头痛的就是这些余热。
核反应堆内的第一类放射性物质就是燃料棒中的铀元素,及放射性副产物铯和碘同位素。这些物质都在燃料棒内部。
而除此之外,还存在第二类放射性物质,产生于燃料棒外部。而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外部的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都非常短,这意味着它们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衰变为没有放射性的物质。“很短”的意思就是几秒。所以即使这类放射性物质被释放到自然环境中,他们也是毫无危害的。为什么呢?因为大约就你在读完“R-A- D-I-O-N-U-C-L-I-D-E”的这几秒内,这类物质就衰变到完全不具有放射性了。这类放射性物质就是氮-16(N-16),也就是氮气(构成大气的气体之一)的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另外就是一些稀有气体比如氩。但是这些物质是如何产生的呢?当铀原子裂变时,会产生一个中子。大部分的这些中子都会撞击到其他的铀原子由此链式反应就一直持续发生。但是其中的一些会离开燃料棒并撞击到水分子,或是冷却水中的空气。然后,一个不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就会 “捕获”这个中子,并变得有放射性。而就如前文所述,在数秒内它就会衰变到它本来的面目。
上面所描述第二类的放射性物质在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核泄露中非常重要。

福岛到底发生了什么










接下来我会试着去总结目前的主要事实。冲击核电站的地震的威力是核电站设计时所能承受的威力的五倍(里氏震级之间的放大倍数是对数关系,所以 8.9 级地震的威力是 8.2 级,即核电站的设计抗震威力的 5 倍,而不是 0.7 的差异)。所以我们首先为日本的工程技术水平喝彩,至少一切目前是保下来了。
当 8.9 级地震冲击核电站时,所有的反应堆就自动关闭了。在地震开始后的数秒内,控制棒就插入到了核心内,链式反应即刻中止。而此时,冷却系统就开始带走余热。这些余热相当于反应堆正常运转时产生的 3% 的热量。
地震摧毁了核反应堆的外部电力供应。而这是核反应堆能够遇到的最严重的故障之一,因此,在设计核反应堆的备用系统时,“电站停电”是一种被高度关注的可能性。因为核反应堆的冷却泵需要电力以维持运转。而反应堆关闭后,核电站本身就不能产生任何电力。
在地震发生后的一小时内一切情况是平稳的。为紧急情况而准备的多组柴油发电机中的一组启动,为冷却泵提供了所需的电力。然后海啸来了,比核电站设计时所预料的规模要更巨大的海啸,摧毁了所有的柴油发电机组。
在设计核电站时,工程师们所遵循的一个哲学就是“纵深防御”。这意味着你首先需要为了你能够想象到最灾难的情况设计防卫措施,然后为了你觉得可能绝对不会发生的子系统故障设计方案,以确保即使这样的可能绝对不会发生的故障发生后,核电站依然可以安全。而一场巨大的摧毁所有柴油发电机组的海啸就是这样的一种极端情况。而所有的防卫的底线就是前面提到过的第三层护罩,将一切可能发生的最糟糕情况——控制棒插入或者未插入,核心融化或者未融化——容纳于其中。
当柴油发电机组被冲走后,反应堆操作员将反应堆切换到使用紧急电池。这些电池被设计为备用方案的备用方案,用于提供给冷却系统 8 个小时所需的电力,并且也确实完成了任务。
而在这 8 个小时内,需要为反应堆找到另外一种供电措施。当地的输电网络已经被地震摧毁。柴油发电机组也已经被海啸冲走。所以最后通过卡车运来了移动式柴油发电机。
整个事件从这一刻起开始变得糟糕。运来的柴油发电机无法连接到电站(因为接口不兼容)。所以当电池耗尽后,余热就无法再被带走。
在这个点上反应堆操作员开始按照“冷却失灵”的紧急预案进行处理。这是“纵深防御”中的更进一层。理论上供电系统不至于彻底失效,但是现实如此,所以操作员们只能退到“纵深防御”中更进一层。这一切,无论对我们看起来多么不可思议,但却是反应堆操作员的培训的一部分——从日常运营到控制一个要融化的核心。
于是在这个时候外界开始谈论可能发生的核心熔融。因为到了最后,如果冷却系统无法恢复,核心就一定会融化(在几个小时或是几天内),然后最后一层防线——第三层护罩及护罩内的大碗,就将经受考验。
但是此时最重要的任务是在核心持续升温时控制住,并且确保第一层护罩(燃料棒的锆锡合金外壳),及第二层护罩(压力容器)能够保持完整并尽可能多工作一段时间,从而让工程师们能够有足够的时间修好冷却系统。
既然让核心冷却是那么重要的事情,因此反应堆内实际上有多个冷却系统(反应堆给水清洁系统,衰变降温系统,反应堆核心隔离冷却系统,备用水冷系统,及紧急核心冷却系统)。而究竟哪一个失效了或是没有失效在此时无法得知。
所以想像一下,一个在炉子上的压力锅,持续地,慢慢地在进行加热。操作员在采取各种手段去消除其中的热量,但是锅内的压力在持续上升。于是当务之急是保住第一层护罩(熔点为 2200 摄氏度的锆锡合金),及第二层护罩——压力容器。而为了保住第二层护罩,其中的压力就需要时不时进行释放。因为在紧急时刻进行压力释放是一件重要的事,所以反应堆共有 11 个用于释放压力的阀门。操作员开始通过时不时地旋松阀门来释放压力容器内的压力。此时压力容器内的温度是 550 摄氏度。
这就是关于“辐射泄露”的报道开始的时刻。我在上文中解释了为什么释放压力的同时实际上会释放第二类放射性物质(主要是 N-16 和氩),及为什么这样做其实毫无危险。放射性氮元素和氩对于人类健康没有威胁。
而就在旋松阀门的过程中,发生了爆炸。爆炸发生在第三层护罩外部,反应堆厂房内。反应堆厂房不具有隔绝放射性物质的功能。虽然目前并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是这是一个很有可能的场景:操作员决定让压力容器内的蒸汽释放到厂房内,而不是直接到厂房外部(这样可以让放射性元素有更长的时间用于衰变)。而问题在于,由于核心内的高温,水分子会分解为氧和氢——一种易爆混合气体,于是也确实在第三层护罩外爆炸了。历史上也曾发生过一次类似的爆炸,不过是在压力容器内(因为压力容器没有设计好并且操作失误),进而导致了切尔诺贝利事件。而福岛核电站不会有这样的问题。氢氧混合气体是在设计核电站时需要考虑的一个巨大问题,因此反应堆在建造时就考虑到了不能让这样的爆炸发生护罩内部。如果在护罩外部爆炸了,虽然也不是设想中的状况但是可以接受,因为即使爆炸了也不会对护罩产生影响。
因此在阀门旋送时,压力得以控制。而现在的问题时,如果水在一直沸腾的话,那么水位就会持续下降。核心大概被几米深的水覆盖,使得其能够在空气中暴露前坚持几个小时或几天。而一旦没有水覆盖,那么暴露的燃料棒就会在 45 分钟后达到其 2200 摄氏度的熔点。而这样就会导致第一层护罩,燃料棒的锆锡合金外壳融化。
而这样的事情正在开始发生。冷却系统无法在燃料棒开始融化前恢复运转,不过燃料棒中的核燃料此时依然是完好的,但是包裹燃料的锆锡合金外壳已经开始融化。而目前正在发生的,就是一些铯和碘同位素开始随着释放出来的蒸汽,泄露到反应堆外。最严重的问题——铀燃料,目前依然是受控的,因为氧化铀的熔点在 3000 摄氏度。目前已经确认的是,检测到有一部分铯和碘同位素随着蒸汽泄露到了大气中。
这似乎是一个启动“B 计划”的信号。通过在大气中检测到的铯和碘同位素,操作员可以确认某一根燃料棒的外壳(第一层护罩)已经存在破损。“A 计划”在于恢复某个常规冷却系统。为什么这个计划失败目前并不清楚,而一种可能性是海啸冲走或是污染了所有用于冷却系统的纯净水。
用于冷却系统的给水是非常纯净的,去除了所有矿物质的水。使用纯净水的原因在于:纯净水很大程度上不会被激活,因此可以保持相对无辐射。而如果是脏水,那么更容易捕获中子,进而变得更加具有放射性。这不会影响到核心——因为核心不会被冷却水影响。但是会使得操作员更难处理这些具有轻度放射性的活化水。
但是“计划 A”失败了——系统无法冷却,并且也没有额外的纯净水。因此“计划 B”被启动。而这就是目前正在发生的:
为了避免核心融化,操作员开始使用海水来冷却核心。我不是十分清楚,他们是用海水浸泡住压力容器(第二层护罩),还是淹住反应堆外壳(第三层护罩)。不过这个不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
要点在于核燃料现在确实已经冷却下来了。因为链式反应早就已经停止,所以目前只有非常少量的余热在产生。已经使用了的大量冷却水可以带走这些余热。因为是注入了大量的水,所以目前核心已经无法再产生足够的热量去大幅度提升压力。并且,海水中加入了硼酸。硼酸是一种“液体控制棒”。无论在发生什么样的衰变,硼都可以捕获产生的中子并进一步加速核心的冷却。
福岛核电站曾经十分接近核心融化。但是目前最坏的情况已经被避免:如果没有将海水注入,那么操作员就只能继续旋松阀门以释放压力。第三层护罩必须完全密封,以避免其中发生的核心融化泄露出任何的放射性物质,然后会经过一段等待期,等待护罩内的裂变副产品完成衰变,所有的放射性粒子会附着在护罩内壁。冷却系统最终会被恢复,融化的核心也会冷却至一个可控的温度。护罩内部会被清理。然后需要做一项棘手肮脏的事情——将融化了核心移出,将凝固了的燃料棒及燃料一块一块地装入运输装置,然后运送到核废料处理厂进行处理。根据损坏状况,核电站的这块区域需要进行修理或是彻底拆除。
那么,目前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

我的总结:

• 核电站会回到安全状态并始终安全
• 日本处于第 4 级别 INES 核紧急状态:核电站内事故。这对于拥有电站的公司是件糟糕事情,对其他人来说没什么影响。
• 在释放压力时同时释放了一些放射性物质。包括非常小剂量的铯和碘同位素。如果在释放时你正好坐在出口上,那么你可能需要考虑戒烟使得你的期望寿命值回归从前。这些铯和碘同位素会被带入海水,然后就不会再检测得到。
• 第一层护罩出现了一些损坏,意味着一定数量的铯和碘同位素也被释放到了冷却水中,但是不会有铀或是其他什么脏东西(因为氧化铀不溶于水)。在第三层护罩内有用于净化水的装置,这些具有放射性的铯和碘同位素会在那里被去除并且存储为核废料。
• 用于冷却的海水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活化。但是因为控制棒已经完全插入,所以链式反应是不会发生的。这就意味着“主要的”核反应没有发生,因此也就不会加剧海水的活化。链式反应过程的副产物(铯和碘同位素)在这个阶段也基本上消失殆尽。这进一步减轻了海水的活化。因此最坏情况就是:用于冷却的海水中会具有一定程度的放射性,但是这些海水也同样会经由内部净化装置进行处理。
• 最终会用正常的冷却水取代海水。
• 反应堆核心会需要进行拆除并运到处理厂,就像通常的燃料更换一样。
• 燃料棒和整个核电站需要进行彻底安全检查,以避免潜在的危险。这通常需要 4 到 5 年。
• 全日本的核电站的安全防护会进行升级,以确保他们可以抵抗住九级地震及随之而来的海啸(甚至更糟糕的情况)。
• 我认为更显著的问题是随后的全国供电。日本的 55 座反应堆中的 11 座已经全部关闭并等待进行检查,这直接减少全国 20% 的核电电力,而全国 30% 的电力靠核电供应。我目前还没有去考虑国内其他核电站可能发生的事故。短缺的电力会需要依靠天然气发电站供应,而这些电站通常只是在供电高峰时用于应急。我不是十分清楚日本国内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矿的能源供应链,及港口,炼油厂,存储及运输网络在此次地震中遭受了怎样的损失。这些都会导致电费增加,及用电高峰和重建时的电力短缺。
• 而这一切只是更大的问题的一部分。灾后应急需要解决避难所,饮用水,食物,医疗,运输,通讯设施等一系列问题,当然也包括电力供应。在一个供应链倾斜的时代,所有的这些领域中我们都会遇到挑战。
如果你希望持续了解事实,那么就忽略那些肤浅的媒体并关注以下网站:

2011年3月13日星期日

STOP building more nuclear reactors in Ontario

Please politicians!!!!! See what happened in Japan after the earthquake: nuclear blast!!!
I don't want to see it happen in Canada! Please stop building more nuclear reactors for power!!!
PLEASE STOP!!!!


2011年2月28日星期一

第二次外拍作业

#1
点击这里看大图

我拍砖:这张拍的时候,已经觉得右边半包围的雪孤零零的,和画面其他部份有些分离。而且左下角的那小块雪,无法避开。
后来经万贯大师提醒,才知道F/11是个错误,景深浅了,跟前的雪全部都不锐了。

处理过程:
1) 先用light-room的bleach bypass
2) 然后用PS出了+0.5EV, -0.5EV各一张
3) 用blending合成0EV和+0.5EV (-0.5EV的没用), 主体是0EV, +0.5EV的只选取了雪那部份。
4) 因为是超广角,用skew把最左边两支灯柱调整了一下。
5) resize成800*600,不过没有用万贯大师的resize方法。因为我自己的这个resize已经做成action,而且暂时没有看到毛病,所以就没有用万贯先生的。


#2
点击这里看大图

我拍砖:因为对#1构图的不满意,所以我往后挪了一下。本来希望能找堆雪把那半包围的雪再在外面包上一圈,但是从#2就可以看出,这根本是个不可能的任务:那半包围的雪其实已经离岸边最远了,根本不可能再有雪可以包围它。失望之余,还勉强而为,于是就成了#2这张图。发现有不少浪拍向岸边,很漂亮,可是时机老是把握不好,只拍了这半拉子的浪。这张图因为是拍在万贯大师提醒之前,所以仍然有F/11的毛病,跟前的雪都不清楚,是我在PS时用high pass补回来的。

处理过程:
1) 先用light-room的bleach bypass
2) 然后用PS出了张+0.5EV
3) 用high-pass处理了+0.5Ev那张,希望把雪的细节补回来。
3) 用blending合成0EV和+0.5EV, 主体是+0.5EV, 0EV的只选取了雪那部份。
4) 水平线歪了,再打扫打扫,把边边露出来的雪清理干净。
5) resize成600*800。

#3
点击这里看大图

因为对#2的构图仍然不满意,我又重新向那半包围的雪靠近,心有不甘啊,老是围着它转!当我正在努力构图的时候,万贯大师出现了,他马上指出我f/11景深太浅的问题,又帮我测光、构图。所以这张图并不是我的作品!因此我就不处理了,反正处理好了,也是大师的功劳;处理不好,我就是画蛇添足,这事不能干!

#4
点击这里看大图

这张没啥好说的啦,浪是唯一的趣点了。

处理过程:
1) 先用light-room的bleach bypass
2) 然后用PS出了张-0.5EV
3) 用blending合成0EV和-0.5EV, 主体是0EV,-0.5EV只是用了极少部份的雪的阴影。
4) 调了curve
5) 用我自己的方法resize到800*600,这张resize后,好像不太锐。下次用万贯大师的方法试试。

#5
点击这里看大图

这张是我这次外拍最满意的。

处理过程:
1) 先用light-room转黑白。
2) 第一盏灯不亮,用PS亮灯!
3) 因为当初构图的时候,要包括左右两棵树,显得前景留白太多,裁掉前面多余部份。
4) resize出图。 (以前我都是resize到width=1920,为的是在大电视看,不知道这样正确不正确?)

(完)

ZT 澳门歌谣一则 ZT

ZT 自 陆的sina blog

何家公鸡何家猜,何家等緊何生Die;
何生Die咗何妻Fly,何妻High到Give me five!
何妻分家唔洗猜,二奶三奶同一Line,大奶四奶唔多Buy!
何生律師Never Mind,一於告到何妻Cry!
大家不如猜一猜,最後邊個會仆街?

2011年2月27日星期日

陪我变老……

我还是喜欢过生日的,虽然这意味着皮肤的年轮又长了一圈,白头发又悄悄多长几条,下巴也长多了一个……不是不害怕,可是怕也不能阻止时间的脚步啊。

生日还没到,70已经提前作大餐给我吃了。被宠着的感觉真好,这就是我喜欢过生日的原因。况且有70陪着我变老啊。今天帮他剪头发的时候,发现了不少白头发了。 :(

70有不少拿手好菜,烤羊扒是我们生日的传统节目,非常美味哦。再配上sparkle wine和沙拉,简单却也很满足了。
-.cheers....-

-.羊扒,沙拉.-

吃完饭,70还给我拍了不少丑美照,我都很喜欢!^_^

(完)